石器时代新开服(石器时代m官网)

admin 8个月前 (01-19) 游戏sf 594 0

《学习时报》5月12日刊发市委书记隋洪波署名文章

只此青绿是伊春

编者按:在第二届“伊春生态日”即将到来之际,市委书记隋洪波在《学习时报》“为官一方”专栏“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城市”系列栏目中,发表了署名文章——《只此青绿是伊春》。今日特转载这篇文章,以飨广大读者。

在祖国版图雄鸡昂首的位置,有一片惹人注目的绿色。这里春季杜鹃盛开、如霞似锦,夏季悠山美树、紫雾清溪,秋季层林尽染、霜叶如花,冬季银装素裹、冰清玉洁。那绵延苍莽的大森林以其丰厚的馈赠,在过去为国家贡献了大量栋梁之材,在今天成为守护东北亚生态平衡、维护东北大粮仓安全稳定的天然屏障。这里就是祖国林都——伊春。

伊春,因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。伊春,一说是满语“衣料毛皮”的译音,一说是蒙古语“伊逊”的谐音,意为“九数”,含有一年伊始、春天来临之意。

(一)

伊春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林业城市。距今20多亿年前的古元古代,小兴安岭从海底慢慢上升,隆起成为陆地。随后又经过若干次地壳造山造陆运动,伊春境内地壳逐步抬升,最终,地球就像河蚌经过漫长的孕育吐出珍珠一样,创造出了小兴安岭这片绵延千里、莽莽苍苍的原始大森林,其中蕴蓄的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坚韧而厚重,强劲而蓬勃。

在伊春这片青山绿水的脚下,长眠着曾经的“地球霸主”,它就是在人类文明还没诞生的亿万年前,统治着这个世界的生物——恐龙。1924年,在伊春市嘉荫县龙骨山发掘出我国第一具出土的恐龙化石骨架,世称“神州第一龙”。

旧石器时代晚期,就有远古先民在小兴安岭地区生活、劳动、繁衍生息。迄今,考古工作者在伊春地区发现并确定的旧、新石器时期遗址达18处之多,表明最晚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,先民们就开始开发小兴安岭这片肥美的土地。

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等古文献记载,商周时期,肃慎氏族部落在小兴安岭地区开始了定居生活,从事早期的农业活动,但渔猎仍是谋生的重要手段,并驯养了家畜,甚至还掌握了缝纫的本领。肃慎人为小兴安岭大森林留下了较早的文明足迹。

公元1115年,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黑龙江省阿什河畔建国称帝,国号金。金代对小兴安岭地区的管辖力度空前,伊春市从南到北均有金代遗迹,特别是金山屯、南岔等地发现的古墓群、金牌、八面乐舞石幢等重要文物,都印证了小兴安岭腹地是金王朝的战略后方和统兵万户的“都统所”。

元明清时期,伊春被纳入三朝的地方政府管辖。清嘉庆帝及以后一个时期,众多汉族农民不顾清廷封禁,越长城、渡渤海,从山东、河北等地源源不断涌入黑龙江垦荒,一部分人陆续进入伊春林区,使东北文化更加有机地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中。19世纪70年代至解放前小兴安岭林区日趋繁荣的标志之一,就是对金矿的开采。“山生金、水流金,观音坐下聚宝盆”这句伊春嘉荫早年的民谣,反映了当时观音山金矿的繁荣景象。

石器时代新开服(石器时代m官网)

(二)

这里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,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土地。

在东北抗联长达14年的战斗中,这里是中共北满省委诞生地,抗联三、六军抗日根据地,也是抗联军政干部培训基地和红色国际通道。小兴安岭密林作为东北抗联的主战场之一,发生大小战斗100多次,给日伪政权以沉重的打击。抗联名将赵尚志、冯仲云、李兆麟等长期战斗于此,无数英魂长眠伊春的白山黑水间。团长宋喜斌率领30多名战士,与超过他们20多倍的日寇殊死战斗1昼夜,最后把满腔热血都洒在大森林;南岔县吉兴沟是远近闻名的“红地盘”,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发展了林区第一名党员,战争胜利后又在这里诞生了林区第一个党组织——吉星村党支部,当年仅有40户人家的吉星村,就有20多人参加抗联,光荣归来者仅3人……“携手吧!共赴国难,振长缨,缚强奴,山河变,片刻息烽烟”,著名的《露营之歌》第三段歌词就是在伊春老白山六军营地完成创作,如今依然响彻林区大地。

展开全文

1948年10月,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,1万余名农民采伐队员携7000多副马套子从四面八方开进伊春林区,开始大规模采伐。1950年,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正式成立,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队伍。1952年9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三师7团和8团的7000多名官兵挺进小兴安岭,走上了开发建设伊春林区的豪迈征程。英雄的林业三师不仅在解放战争中攻克了座座堡垒,在林区建设上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他们披星戴月、爬冰卧雪,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,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,仅用1年多时间就在莽莽林海白手起家建设了友好、上甘岭等森工林业局,仅用2年就将木材产量和利润提高2倍多,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后来战士们几乎成建制转入生产单位,他们重活累活抢着干,完不成任务不下山,使林业三师成为扎根林区永不磨灭的番号。

“哈拉腰的挂吧嘿,蹲腿个哈腰嘿,搂钩就搂上吧嘿……”,响亮的伐木号子喊出了林区伐木工人的万丈豪情;“广厦亿万间,等这儿的木材做门楣;铁路千百条,等这儿的枕木铺钢轨……”著名诗人郭小川的“林区三唱”组诗描绘了小兴安岭当年热火朝天的木材生产场面。自1948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,经过几代伊春人的薪火相传、接续奉献,累计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.7亿立方米,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/5,新中国十大建筑都使用过伊春的木材,为我国森林工业的奠基和发展,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石器时代新开服(石器时代m官网)

400万公顷的大森林承载着伊春的过去,更牵动着这个城市的未来。走过了“大木头”经济的鼎盛时期,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伊春林区陷入资源危机、经济危困的“两危”境地,几乎无林可采。资源没了,伊春赖以生存的“根”也就没了,林区人就是本着这样的朴素情感,在“采”与“育”的失衡之痛中,在“改”与“变”的转折之路上,开始了持久而艰辛的探索。“一改两管三分”“两调一转”……都印证了林区人不甘贫守山林的志向。“砍了多少树,就栽多少树,绝不欠大山的账”,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从“多砍树”到“多栽树”的一生,浓缩了由征服大山到为大山披上绿装的伊春林业发展史;林业工人楷模张英善一双粗糙的大手和他几十年造林不止种下的100多万棵树,折射出林区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决心。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,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;2005年被确定为全国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,2007年开始实现森林蓄积长大于消,接续替代产业露出萌芽,经济结构逐步向多元化转变;2011年停止了森林主伐,2013年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,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。

(三)

2016年5月23日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来到伊春,走林场、访林户、看企业、察民情,提出了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、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、林场职工生活怎么样“林区三问”,作了“让伊春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”的嘱托,为转型发展中的伊春指明了前进方向、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
伊春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,聚焦答好习近平总书记“林区三问”政治答卷,确立了生态立市、旅游强市发展定位,完成国有林区改革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、地方党政机构改革“三大改革”施工,终结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“政企合一”体制,构建起“一市五县四区”行政区划新格局,以体制机制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重构性变革,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。

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伊春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。伊春林区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,森林覆盖率达到83.8%,森林和湿地资产十年间增加了3400亿元,总价值达1.6万亿元,成为北方第一个“中国天然氧吧”城市。

从国家生态功能区定位出发,着力建设“1234”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,深耕森林生态旅游主业,充分释放森林“水库、粮库、钱库、碳库”功能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溪水林场成为游客必到的“打卡地”,考察过的友好蓝莓产业园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集中连片种植基地。红松子、蓝莓、黑木耳、桦树汁……散发着大森林芬芳的“九珍十八品”,走出大山、走上全国人民餐桌。

林场振兴与乡村振兴一体推进,7万多名林业富余职工转岗安置,林场人在转型突破中吃上了“生态饭”,迎来了新生活。正在建设中的鹤伊高速公路连接东西,将并入全省、全国高速网;哈伊高铁飞架南北,伊春即将融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“两小时经济圈”,迎来高铁时代,林都机场通达全国,北中南“三大板块”、中心城区“一轴四组团”发展格局初步形成。

绿水青山焕发出新气象,冰天雪地孕育着新希望。这座“因林而生”的城市,走过了“因林而兴”的辉煌,经历了“因林而衰”的苦痛,如今正在向绿而行,上演“因林而转”的生动实践,从“山穷水尽”奔向“柳暗花明”。

来源:伊春日报社

一审:莫双雨

二审:吴汉

三审:张卫国

更多新闻

请关注“文明伊春”视频号

网友评论

  • (*)

最新评论

相关推荐